唐诗
全唐诗
宋词
全宋词
元曲
诗经
楚辞
乐府诗集
其他古代
近现代诗
外国诗歌
诗词搜索
诗词理论
诗词专题
重阳节诗词
诗词Tag
新华字典
诗词在线服务号
分享诗集
诗人专栏
诗词月刊
诗词编辑
贡献排行
推荐诗词
手机版
登陆|注册
老子
诗词
道德经二十一章... (264236)
道德经一章 (241847)
道德经二章 (69549)
道德经三章 (47613)
道德经四章 (40209)
道德经五章 (37441)
道德经八十一章 (35668)
道德经八章 (34641)
道德经六章 (32506)
道德经九章 (31580)
道德经二十章 (31410)
道德经十一章 (30646)
道德经十三章 (30087)
道德经七章 (29916)
道德经十章 (29409)
道德经十二章 (29029)
道德经十六章 (28653)
道德经十四章 (28104)
道德经三十三章 (26795)
道德经四十一章... (26550)
道德经十五章 (26503)
道德经二十二章... (25431)
道德经二十五章... (24980)
道德经十九章 (24536)
道德经十七章 (23803)
道德经四十五章... (23748)
道德经十八章 (23744)
道德经八十章 (23519)
道德经二十三章 (22977)
道德经六十三章 (22208)
道德经四十二章... (22195)
道德经五十五章... (22064)
道德经七十八章... (21110)
道德经三十九章... (20573)
道德经二十八章 (20071)
道德经二十九章... (19694)
道德经七十三章 (18804)
道德经三十七章 (18775)
道德经二十七章... (18189)
道德经三十二章 (18101)
道德经四十六章... (18073)
道德经五十一章... (17851)
道德经三十一章... (17790)
道德经六十二章... (17262)
道德经五十七章... (17260)
道德经四十章 (17254)
道德经七十七章... (17125)
道德经二十六章... (17009)
道德经三十五章... (16988)
道德经四十四章... (16959)
这里只显50首,要查看全部请按照诗人去
其他古典诗词
搜索。或者点击右边的作者名字。
搜索关键词
[
帮助
]
搜索关键词 :可以是作者、标题或者正文里的任意一部分
查询中 请稍后………………
道德经二十一章
老子
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5),其中有精(6);其精甚真(7),其中有信(8)。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9)。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0)。
提示:不明白的汉字去
新华字典
搜索下。
【注释赏析】
(1)孔德之容:孔,大的意思;容,指动作、状貌等。孔德之容,即大德的动作、状貌。
(2)惟道是从:惟即唯。只随顺着"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明了"道"与"德"的关系:道是无形的形而上存在,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实在物体现其存在与作用,它显现于物的功能,就是"德"。"道"决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与特性,而一切事物都显现"道"的属性,也就是显现它们的"德"。简言之,"道"本是无形而不可捉摸的,它的显现,就是"德"。
(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作为一种存在物,它是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
(4)象:形象。
(5)窈兮冥兮:窈(yǎo),深远;冥,暗昧,不清楚。形容"道"的昏昏昧昧、深不可测。
(6)精:指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精、气等概念,都是中国古代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不恰当地比方,就象今天我们说分子、原子等一样。
(7)其精甚真:这种极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地存在着的。
(8)信:信实、可靠。
(9)以阅众甫:众甫,帛书本作"众父",其义相同,指万物的起始。以阅众甫即根据(那极微的精气),才能认识万物的起始。
(10)以此:此,指道。从"道"(认识万物起始的)。
【译文】
最高的“德”的运作、状态,是随着“道”而变化的。“道”作为一种存在物,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呵,恍惚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呵,其中却有实物。它深远模糊中却含有极细微的精气,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并且是非常可靠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失。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道”认识的。
如果您认为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它
贡献者
请稍后......
请稍后。。。
鉴赏、评论:
XXLFBC
27.252.151.40 2016/10/26 16:49:03 12 楼
我偶然进入此处,发现原来是一个我好喜爱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学习和交流,能有一些新认识的朋友,请大家多关照。
126在线阅读网
124.79.16.114 2009/11/28 10:25:58 11 楼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德性的根本,所谓物质和意识,只不过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将“道”、将宇宙一分为二的结果,由此便产生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其实,从根本上说,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到究竟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殊途同归。道,不是实体,却能产生万象;万物真实不虚,却最终归结于无;真理,不能轻易发现,且没固定的形式,但永恒存在,不能违反,人的存在,最终的目的,就是发现和掌握真理既大道,最终同于大道。
126在线阅读网
125.238.12.67 2009/11/14 14:21:22 10 楼
10 楼 新西兰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评析]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以上观点本人转自道德经译文, 天涯在线书
126在线阅读网
114.98.108.66 2009/9/10 21:07:37 9 楼
126在线阅读网
114.98.108.66 2009/9/10 21:07:23 8 楼
126在线阅读网
114.98.108.66 2009/9/10 21:03:54 7 楼
[M31
126在线阅读网
114.98.108.66 2009/9/10 21:00:52 6 楼
126在线阅读网
114.98.108.66 2009/9/10 20:56:48 5 楼
126在线阅读网
218.249.59.2 2009/8/3 17:26:01 4 楼
中华五千年不灭,就是因为有你啊!
126在线阅读网
221.220.109.16 2009/7/24 21:43:16 3 楼
126在线阅读网
222.130.0.87 2009/7/24 12:28:10 2 楼
至玄至妙之述。印东居士
126在线阅读网
123.118.101.213 2009/6/10 9:45:38 1 楼
请稍后。。。
正在提交,请稍后。。。
评论请先登录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反馈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