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一品】清竹泼墨绘桑麻
——清竹淡墨《临江仙 . 渔乡即景》赏析
清竹又赋新词《临江仙》,比照清竹以往的作品,期期甚觉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片五句描摹了渔乡静谧渐逝中的黄昏晚景。水边长堤上随风舞动的绿柳谢幕归巢的紫燕,袅袅炊烟敦促着桥畔戏水垒沙的村童,清波含影似情人送别一般目送夕阳在视线中消失,而白鹭之于余晖的不舍更是相送甚远。景色一幕催一幕的更迭和渐逝,让人不禁想起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诗句。
词写到此,视觉中的景致,感觉中的情致似乎都走到了尽头。然而,下片一句“唱晚渔舟灯似火”又拉开一幕渔村入夜的晚景,让人释然于柳暗花明之中。紧接着的两句“潮生旖旎江花 风拂小渡月霜华”更将读者的感官与情致引入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词的最后两句“此情堪入画 泼墨绘桑麻”是诗人情感极自然流露。桑麻在古诗词中已成为“农事”的代名词,而此处期期以为应视为渔村人劳动、生活的代名词。由此,诗人要表达的情志就可解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渔村人的生活,是值得诗人用浓墨重彩去描绘的。
期期极为推崇清竹此篇新作原因有二:
清竹先前的诗词作品多是以情索物的。此篇作品则是起兴于朋友同调的忆秦淮(这是清竹临屏异题唱和的作品),而其早些时候丽江游览的官感,在不经意中触动灵感而一就而成。这正是王国维最为推崇的所谓“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竹先前的诗词作品中情与物(或者说作者与其所感受的外部世界)的关系多倾向于内敛,汲取、积累的情势;而此篇新作则更多的表现为给予、奉献、释放的状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自我修为,自我完善最终目的,期期以为应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回馈造福于社会的。
“此情堪入画 泼墨绘桑麻”之中,有对渔村景色的赞美,有对渔村人生活的关注,更有对渔村人的温慰与祝福。也正因此而让这首词更多了一些极为可贵的思想内涵。
原文链接:http://q.blog.sina.com.cn/txcw/blogfile/5ef180d90100jlox&dpc=1